当前位置:恋上文学网>女生频道>风雨大宋>第52章 建节

第52章 建节 (1 / 3)

不几日,新城驻成。战俘大部由杨文广带走,筑丰州新城,及修由东胜州到丰州的道路。

正在杜中宵和包拯忙碌地安排军队和战俘布置的时候,朝旨到来。杜中宵以文改武,为崇信军节度使、河曲路经略安抚使兼河曲路都部署。河曲路不再归河东路节制,单独为一路。改丰州为沙州,以新夺取的黄河南北双流之间置丰州,顺化渡一带为河州,东胜州则改为胜州。各州的地理及分界,由杜中宵详定之后报朝廷,内地想办法移民实边。

这样的改动,主要是参考汉朝设置的郡县和唐时的州县,尽量去除契丹的州县设置。唐时的丰州本就在黄河南北流之间,后来不管契丹的丰州,还是宋朝自己设置的丰州都是来源于此。宋朝南边的丰州已被党项攻破后废弃,移来唐时旧置。东胜州是唐时的胜州,被契丹攻破后东移,一起改回原名。这两州标志着重复唐时在这里的故土,有特别的含义。

此次大胜,京城百官兴奋异常,文官们称为可比汉唐之风,首先就表现在地名上。以后人口增多设置属县,汉唐的名字会一个一个被翻出来,重新标在地图上。

杜中宵由文职改为武职,连商量都没有,朝旨就直接下来了。一是军功太大,文职不好升迁,改为武职,反正就是节度使到顶,节度使礼遇次于宰执,以后回朝任官可以再次换回文职。作为文官没做过四入头的差遣,基本没有升宰执的先例。以武职入朝为宰执,有狄青这一条路,两个方向准备着。再一个平衡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,杜中宵换为武职,文官们不好过于打压武将。

另一道朝旨,则是韩琦由河东路经略使回朝为枢密使。除了杜中宵改崇信军节度使,对河曲路的安排外,其余军功还未叙,就是等韩琦回去。

与此同时,王贻永因身老体衰请辞枢密使获准,狄青由副枢密使兼宣徽院使升任枢密使。

虽然狄青仍然为枢密使,但与以前的安排是不同的。此次大胜前,赵祯的安排,是由狄青接替文臣枢密使高若讷,王贻永依然留任,两位枢密使全为武将。大胜之后,实际是韩琦接替高若讷,狄青接替了王贻永,枢密院维持了原来的格局。

历史上文官反对狄青做枢密使,不是因为武将不能掌枢密,而是惯例是一文一武两位枢密。狄青为枢密使,赵祯要求的是高若讷辞任,狄青接任。历史上狄青的位置是惯例的文臣枢密使,不管在此之前还是狄青被迫辞任之后,另一位枢密使一直是武将。以此事说明宋朝以文抑武,文臣对武将打压的那些感性描述,都建立在不把话清楚的基础上。诸如士卒争先围睹,看一眼就觉得与有荣焉,狄青接替王贻永有一样的效果。文官的反对是建立在破坏了惯例,高若讷因为给狄青腾位置,无故被逼外任,比数年后狄青被逼辞任还冤枉。另一方面,枢密使全用武将,有可能把枢密院变成另一个三衙,改变军政体制。

狄青真正让官场和民间震动的,是他的出身。由普通士卒起,以军功而至枢密使,而不是他的武将身份。不管在狄青之前,还是在他之后,武将为枢密使的多了。但这些枢密使,要么出身将门大族,要么是出身于皇亲贵戚,要么就是皇帝身边的人。狄青与这些人不同,他出身普普通通,没有在皇帝身边的经历,打破了出身限制,这才是百姓津津乐道,禁军士卒引以为荣的原因。宋朝有这个经历的另一个人,就是后来的岳飞。狄家将是后世说书,实际上没有什么狄家将,狄青本人也未必被将门引为自己人。狄青的后人多为文资官,交往的也大多是文人,这些文人朋友帮助狄家留下了狄青的威名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